爱的源泉是感恩之心
发表时间:2016-07-25    来源:驻马店文明网

  几十年来,他自己舍不得乱花一分钱,却大方地为别人花钱办事,他把全村人当自己的亲人,坚持为乡邻做好事,他的事迹感动了万千网友。被人称为“穷大方”的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郭集镇杨树岗村段庄村民李奎增,把一碗井水的情义记在心上,把感恩之心化作善行义举,无怨无悔照顾赵凤梅母子22年。李奎增说,困难时乡里乡亲拉我一把,现在为乡亲们做些事,我心里踏实!于是,他用米粒之珠的善举,让爱传递,写就了人间大爱。(见《“穷大方”李奎增: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新华网 2016-06-22)

  爱的源泉是感恩之心。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从好人李奎增的故事里,我们感悟到感恩之心是如何化作回报社会的力量源泉。1988年夏季的一天,李奎增陪母亲赶集回家时路过殷庄,在一棵大树下乘凉。这家户主赵凤梅已经70多岁了,儿子马永录也已50多岁,马永录幼时丧父,母子相依为命。看到李奎增母子在家门口坐着,赵凤梅端来一碗井水解渴,正是这一碗井水,让李奎增铭记在心,久久不能释怀,抱定一颗感恩的心,开始回报恩人,回报社会。每年李奎增都赶着牛车,给赵凤梅家种地收粮,妻子张秀玲为赵凤梅母子拆洗缝补。18年后,赵凤梅去世了,留下了多病的马永录,李奎增无微不至地照料他。马永录患病躺在床上,李奎增为他擦洗了身子。4年后,马永录因病去世。马永录弥留之际说:“我打了一辈子光棍,受了很多苦。有非亲非故的奎增哥照顾我,我知足。”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李奎增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句人生箴言。 “人不能忘本,困难时乡里乡亲拉我一把,现在为乡亲们做些事,我心里踏实!”正是这朴实的乡情,让李奎增善念顿生想。常言道,在杨树岗村段庄,一袋面、一车砖和25元钱,这样的小事李奎增干了很多。1989年的一天,李奎增得知邻居何永强没有白面吃了,他回到家里背了一袋面送了过去。李奎增心里明白,自己也收到过这样的“一袋面”,感恩之心,需要继续让爱传递。

  从受人之恩,到知恩必报,再到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李奎增实现了个人朴素情感的升华,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李奎增的人生价值观得到洗礼。这种变化诠释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互帮互助,让爱传递”的农村新风尚。歌德说过:“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加价值。”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的今天,能以无私的心态和忘我的奉献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乐于助人、不求回报地奉献,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也没有高不可攀的荣誉,但却为自己的善举付出了满腔热忱——帮助别人不求回报,这样的人和事令人敬佩,值得效仿。

  李奎增热心助人,把爱传递,其思想源泉是常怀感恩之心,浸润他内心深处的是那句叫“远亲不如近邻”的朴素哲学。几十年来,不论邻居们谁家生活上遇到困难,李奎增都第一时间到场,忙前忙后,出力流汗。有的老人在外面绳子上晒被子,眼看要下雨了,他就帮助老人收被子。“人活着,不能光为自己,做件好事心里总是踏实的。况且我做的都是力所能及的小事,不值得一提。”这就是李奎增的真情实感。

  平常有人说,做好事难,当好人难。从李奎增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能做到的事情,我们并不难做到。关键是如何做到见贤思齐,择善而从,知行合一。从一碗井水之恩,带来好人李奎增的养成。这样的温情故事,温暖着我们的温暖,感动着我们的感动,激励人们在传递爱心的行动中一步步前行。人置身于社会之中,最熟悉的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而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总能时不时地激励着善良的人们——沁人心脾的一碗井水,温暖人心的一袋面;一句问候一件小事,打动人的是善良的心灵,他让我们心生感动之余,时时想着人活着要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什么是真善美,进而见贤思齐,做到不忘初心,一心向善,不愧对他人,不愧对人生。(胡殿文)




责任编辑:杨姗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