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司令”和他的父老乡亲
发表时间:2020-01-17    来源:驻马店文明网

  

  “爷爷奶奶、大爷大娘,我回来给你们拜年了!开心吗?”“开心!”话音未落,会场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1月14日上午,全国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好人、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深圳全顺公司董事长、上蔡县朱里镇拐子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被人们誉为“农民工司令”的张全收刚刚参加完河南省“两会”,连夜赶回上蔡县,一大早就赶到村委。老少爷儿们听说张全收回村给乡亲们拜年,吃过早饭都聚在村委等待他们的书记归来。

  连续12年给村里老人发红包

  “爷爷奶奶,我的父老乡亲。我每年春节前回来看望你们,给你们拜年,就是希望你们春节都过得愉快,我过年心里才踏实。”张全收说,他还记得2015年农历腊月廿三,他给村里杨德文老人送米、面、油时,看到杨德文半截胳膊裸露,棉裤掉到膝盖处,屁股也露在外面,身旁只有干馍、冷水和一瓶绿茶。

  “提起这事,我心里就难过。”张全收说,他每时每刻都会想着乡亲们,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拐子杨村建设好,让村民过上幸福生活。无论他为村里付出多少,从内心、从骨子里说,无怨无悔。

  “还记得当年奶奶卧床不起,对我说‘收啊!我很想吃个柿子。’我没钱买,现在回想起来还掉眼泪。”张全收说,现在拐子杨村家家户户都有饭吃,住上了楼房,村里就应该传播孝道文化,把不孝敬父母的家庭列上黑名单,给他们上孝道文化课。要让拐子杨村每一个家庭幸福,每一位老人幸福。

  “今年给你们每人发500元红包,希望你们开心过年。”张全收说,不管他多忙多累,都会时时刻刻想着村民。

  “彦堂爷过年好!这是你的500元红包”、“德顺爷过年好!这是你的500元红包”……张全收按辈分喊着村里的老人,一一给他们派发红包,现场气氛热烈祥和,欢声笑语不断。

  拐子杨村200多位7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领到了500元红包,开心的笑容绽放在老人们脸上。86岁的吴彦堂老人说,他已经连续12年领到张全收发的过年红包,见证了12年的春节温暖场面。12年来,每年春节前,张全收给全村父老乡亲拜年的话语成为拐子杨村最接地气的新春寄语,给70岁以上的老人发红包成拐子杨村一道最暖人心的风景。

  从第一次给村里老人发红包,张全收坚持了12年。12年过去了,流走的是时间,留下的是乡情、乡音和每年回来给父老乡亲拜年的浓浓年味。

  引领孝道文化风靡全村

  “百事孝为先,我们一定要孝敬老人,让村里老人度过开心的晚年。”张全收说着走到老人们中间,一排排清点着老人说,12年前回来给村里70岁以上老人发红包的有一半不在了,今年回来,又发现村里的好几位老人走了,他希望老人们健康长寿。

  为传播孝道文化,张全收倡议发起拐子杨村孝善文化节,从2018年11月6日起,上蔡县朱里镇拐子杨村首届孝文化节暨打造上蔡县孝心第一村启动仪式举行,目前已成功举办六届。

  通过一系列孝善文化节、好农户评选等活动,进一步改变了作风、改善了民风、凝聚了民心。引导干部群众敬老助老,养老孝老,力行孝道。

  张全收说,2020年,拐子杨村将继续联合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推进孝心示范村建设,让全村人人有孝心,人人做孝贤,户户比孝顺,让孝亲敬老成为拐子杨村的文明新风尚,确保全村老人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让拐子杨村成为上蔡县孝心第一村和河南省首批孝心示范村。

  如今,在张全收的引领下,拐子杨村孝道文化风靡全村。

  村里每一户都是他的牵挂

  “付全爷今年多大了?”“89岁了!”刚刚给村里老人发了红包,张全收又提着米、面、油看望村里的抗美援朝老兵、优秀共产党员杨付全。张全收俯下身子蹲在老人身旁,握着老人的手说:“村里的老党员、老英雄,你们打天下,不怕牺牲,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你们。”

  “谢谢,收!每年你都没有忘记我。”握着张全收的手,杨付全老人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感谢的话语。

  随后,张全收带着米、面、油来到困难户杨文龙、杨文庆家,了解他们的年货准备情况和收入情况,鼓励他们努力奋斗,告诉他们人勤地不懒,只要好好干,好日子就有奔头。

  当天,上蔡县委书记胡建辉带着慰问品和慰问金来到拐子杨村看望全国道德模范张全收。让张全收备感温暖和激动,张全收当场把收到的2000元慰问金分给了村里的困难户。

  下午2时许,张全收又带着慰问金来到全收希望小学,看望辛苦一年的教职工们,感谢大家一年的付出与奉献。张全收详细询问教学进展情况和学生成绩,并就学校的长远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拐子杨村的文化广场上,很多老人在晒太阳。从学校出来,老人们拉着张全收的手叙家常。“收,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你!”正在晒太阳的郭展老人拉着张全收的手说,30年前,张全收在上蔡县城开馍店,她去郑州看病人回来,天黑了,下起大雪,没有回家的班车,身上也没钱,她就找到张全收,张全收给她做了一锅热腾腾的肉面片,感动得她直流泪,晚上就住在张全收的馍店。第二天,张全收背着她的编织袋,把她送到车站,还给她买了一张2.5元的车票,张全收给售票员5元钱,找零的2.5元钱也给了她,至今让她难忘。

  扶贫大棚内结出幸福果

  “走!到咱村的蔬菜大棚里看看。”来不及吃饭的张全收,又来到村里的扶贫基地。掀开大棚的门帘,绿油油的番茄秧长势喜人,蕃茄挂满枝头。当技术人员告诉他,扶贫大棚里的番茄品质好,一斤可卖20元时,张全收脸上露出丰收的喜悦。他一边给技术员交流,一边给在大棚里干活的村民打着招呼。

  张全收逐个大棚地了解西红柿和香菇的生产、管理和销售情况。这10座大棚是他个人出资100多万元兴建的,让村里的贫困户在大棚里干活,月月发工资。如今,拐子杨村已整村脱贫,但是10座扶贫大棚仍是村民持续增收的“聚宝盆”。

  “大家好好干,明年我再给乡亲们建几座大棚,让你们腰里的钱袋子更鼓。”“好!我们一定会好好干的。”

  慰问、给村民开会、规划拐子杨村2020年发展……从早上一直忙到下午4时,张全收没有顾上吃午饭。当张全收即将离开拐子杨时,村民拉着他的手依依不舍,从人群中走出一个人站到张全收面前说:“7年前,我被查出患食道癌,是全收给的救命钱才让我做了手术,我想和全收合个影。”

  “是全收带领俺家脱了贫。”64岁的村民郭保堂说,他儿子生病后,家散了,他带着两个孙子生活。孙子考上大学,全收每年给孙子资助5000元学费,还想方设法让他脱了贫,过上了幸福生活。村民争着述说张全收的好。

  张全收挥手与乡亲们告别,冬日的暖阳照在村民们的脸上,村委大院里暖意融融,笑声朗朗。




责任编辑:庞海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