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玲:“老师妈妈”为山里娃坚守讲台31载
发表时间:2017-03-13    来源:驻马店文明网
  
 

  徐云玲,女,1959年8月,泌阳县马谷田镇孙庄小学马庄教学点教师。 

  1个老师、3间石头屋教室、31年、数百名学生……在豫南大别山深处的驻马店市泌阳县马谷田镇孙庄小学马庄教学点,共产党员徐云玲以质朴、善良、执著和慈母般的爱,创造了一连串着实让人感动的数字。2007年,徐云玲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小人物”;2011年,荣登“中国好人榜”。 

 

  倾尽家产盖学校  一家老小蜗居土屋 

 

  马庄位于泌阳县马谷田镇孙庄村,三面环山,且山高林密、溪流交错。1983年,为了让马庄及周边8个自然村的山里娃就近入学,马谷田镇在马庄设立了教学点。一张破旧木桌讲台,两间本来用作喂牛的茅草房,不通电,没有水,条件艰苦,先后去的5名公办教师,均没干满一个学期便都申请调走了。 

  1986年春天,当第6名老师离开时,再没人愿意来了。该开学了,可教学点的门却紧锁着。眼看着10多个孩子要失学,家长们急了。这时,高中毕业生徐云玲自告奋勇要当这个教学点的老师,她在1982年嫁到马庄之前曾当过几年扫盲教师,而且十分喜欢教学工作。“望着光着屁股嬉戏的娃儿们,我心里很难受。只要信得过我,我愿意教他们念书。”就这样,徐云玲以代课教师的身份走上了讲台。当时,她想的也很简单——只是代一段时间的课。 

  1993年,茅草房破旧得既不能遮风更无法避雨,成了危房,徐云玲只好把孩子们领到自家的土坯房里上课。她和丈夫商量拿出一家全部的积蓄3000元钱盖教室。7年来,徐云玲每个月工资32元,这3000元是她7年工资加上家里卖花生、玉米的钱。用这笔钱买来水泥、木料后,他们买不起砖了。课余时间,徐云玲就和丈夫到山里炸石头,再用架子车拉回来,请人垒石头墙。 

  3个月后,3间石头房终于盖起来了,外墙刷上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8个大字,屋里墙上贴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几缕阳光透过窗洞的木栅栏照进来。“孩子们上课不用再担心刮风下雨了。”徐云玲欣慰地说。而她一家仍旧生活在石头房后那几间她嫁过来时住的土坯房里。 

  盖好新校舍,徐云玲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开始了她的“复式教学”。学生不多,只有10多个,分为3个年级,在仅有的一个教室里上课。徐云玲先给三年级的学生上课,讲够一小节停下来布置作业,然后依次为其他两个年级的学生上课。几年后,为了解决外出务工村民子女照看难的问题,徐云玲又开设了学前班。 

  虽然教学条件有限,但徐云玲讲课的内容却一样不落,文化课外,音乐、美术、自然、体育、思想品德课样样齐全。上音乐课,她带着孩子们到山脚下或小溪边放声歌唱;上体育课,她和孩子们一起在庄头小路上赛跑,或教孩子们掰手腕、摔跤、做体操。 

 

  学生是她的责任 决不让一个孩子失学 

 

  村民们把有着3间石头房子的马庄教学点称作“巴掌小学”,但在山里娃的心里,这里却是快乐的天堂。徐云玲把学生们看作自己的儿女;在学生们眼里,徐老师就是他们的妈妈。 

  在徐云玲那里上学的孩子,大多要趟过两条小河才能到教学点。夏秋时节,山里易发洪水,她就早接晚送,把孩子们一个一个背过河。有时河水太大,她专门买了一口大铁锅做饭,留他们食宿。碰上哪个孩子生病落了课,她利用星期天或挤时间,走几里路去学生家中补课。 

  一年级学生汪兰,父母外出打工后就被送到马庄的外婆家照看。外婆觉得汪兰从小智力差,不愿送她上学,徐云玲几次三番跑到她家,给她做工作。最终,外婆被感动了,让汪兰上了学。汪兰到了教学点后,徐云玲从拼音字母到10位数以内的加减法,不厌其烦地教,她的学习也渐渐赶了上去。因为徐云玲的坚守,马庄附近几个自然村的适龄儿童没有一个失学的,入学率一直保持在100%。 

  29年来,徐云玲从微薄的工资里挤出钱来资助了110名贫困学生,送走的学生一拨又一拨,初中、高中、大学,有的甚至考上了博士。 

  “俺就是徐老师教过的学生,现在俺的娃也在那儿读书。因为有了她,俺这山旮旯里29年来再也没出现过一个新的‘睁眼瞎’(即文盲)。”村民孙成相说。在马庄周边,像孙成相这样的父子学生、母女学生比比皆是。 

  在徐云玲家里,有一摞奖状和荣誉证书,这是29年来各级政府为她和教学点颁发的。“我们这里离正规小学太远,外面的老师不愿意来。如果我撂挑子,很多孩子就读不成书了,长大了就都是‘睁眼瞎’。教育好孩子是我的责任,没啥值得感动的。”徐云玲说。 

 

  几欲离开 一声声“老师好”让她留下了 

 

  1998年的冬天,对徐云玲来说似乎特别寒冷、漫长,她的丈夫孙荣合病倒了。孙荣合年轻时双腿患上了静脉曲张,行走艰难,农忙时只能勉强干点轻活。这年,他不幸又得了淋巴肿瘤,低烧不退,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卧病在床。徐云玲一边上课,一边伺候丈夫,常常是忙到半夜头一倒就睡着了。为了不耽误给学生改作业,她就把作业本放在枕头边,夜里醒来继续改。每天天不亮,徐云玲就得起床做饭、煎药、洗衣,有时还得赶往15多公里远的镇上为丈夫抓药——这样她才能不耽误给学生上课。整个冬天,她没睡过一个囫囵觉。 

  有一天,徐云玲回来时山洪暴发,河水猛涨,被困在了河对岸。眼看着没法回去给学生上课了,恰好有个村民从这经过。她让村民找了根绳子,一头拴在树上,另一头扔给河对岸的自己。徐云玲把绳子系在腰间,双手举着药小心过河,刚走到河中间,一个急流把她冲倒了,幸好又一个急流把她卷到了岸边。村民把她拉出水时,药还在她手里攥着。她回家放下药,换完衣服又站到了讲台上,头发还滴着水。 

  徐云玲最初每个月的工资只有32元,1994年增加到47元,直到2004年才增加到100元。因为一年有两个月的假期,所以她一年只能领10个月的工资,教学点的办公用品费用基本上都是从她的工资里面支出。前几年,徐云玲家一年到头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回肉。而平常吃的所谓菜,无非是腌制的蒜叶和蒜瓣,只有留学生在家吃饭时,她家的饭桌上才能够见到青菜。 

  2005年初,亲戚介绍徐云玲到北京一家幼儿园工作,月薪1000元。这相当于她在马庄教学点一年的收入,徐云玲真的动心了。就在她下定决心去北京的第2天早晨,12个孩子准时来上学了。第一次,教室的大门是锁着的。孩子们在教室前徘徊,似乎预感到了什么,怯怯地望着徐云玲,轻轻地喊了声“老师好”。“那一声声‘老师好’,把我的心都叫碎了。”她又像往日一样打开教室的门,从此再没动过离开的念头。“家里的难事总会过去。只要我在一天,就不会让娃儿们没有学上。” 

  2009年,她终于由代课教师破格转为正式教师。“工资比原来翻了好几倍,其实我们这里政府也挺不容易的,他们是从办公经费里给挤出来的钱。”徐云玲已经很满足,比起其他代课教师,她觉得自己幸运得多。 

  徐云玲不但撑起了一所“学校”,也撑起了一个家。就在丈夫卧病在床期间,她学会了犁地、耙地、播种、打场等男人干的重活,且样样精通。每天晚上,她忙完工作后,又用自学的医疗知识为丈夫按摩……2010年春天,病瘫10多年的丈夫居然可以下床活动了。而一天天长大的3女1子也都格外勤奋和懂事,先后考上了大学,大女儿还像徐云玲一样成了一名小学老师。 

 

  面对赞扬声 她坚称“我没做什么事情” 

 

  党和人民没有忘记徐云玲,她多次被县、镇评为“优秀教师”、“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2006年,她被评为“驻马店市三八红旗手”和“驻马店市巾帼建功标兵”,并荣膺“驻马店市感动天中十大人物”。2007年她被全国网民评为“感动中国十大小人物”,2008年被评为“驻马店市十大教育年度人物”。 2010年,徐云玲入选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类好人。2012被评为“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候选人。2012年8月2日,受中组部邀请,徐云玲老师作为河南省唯一代表前往北戴河参加暑期专家休假活动,8月5日,还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的会见。2013年5月,被授予“河南省十大学雷锋标兵”称号

  面对这么多的荣誉,徐云玲说:我只是一个深山沟里的老师,也没做什么事情,跟别人比,我真的不算什么,却得到领导这么高的重视和社会各界人士这么大的支持。我会更加努力地一直教下去,让更多的山里孩子走出大山,去服务社会,去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 

  如今,徐云玲的头发白了,可她无怨无悔,依然留在这大山深处,坚守着一生挚爱的三尺讲台。 




责任编辑:杨姗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