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亟需“节俭养德”的全民行动
发表时间:2016-03-11    来源:驻马店文明网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里,勤俭节约是美德。《尚书·大禹谟》中用“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来记载与形容大禹的功业。意思是说,大禹勤勉为国,节俭持家——由此才家国兴旺。此后,勤俭,作为齐家治国的历史经验,不断被后人奉为圭臬。公认为中国智者的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更将节俭当做个人品德修养的要件传诸子孙,他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无独有偶,明末清初的朱用纯先生也在《朱子家训》中用更具体、更形象可感的语言训导后辈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以大禹的丰功伟绩,以诸葛亮的智慧,以父母爱护子孙后辈的真心诚意,可以看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理想的实现路径与秘诀,无非是:勤俭节约不浪费。

  然而,斗转星移,到了近年来,“中国式浪费”却悄然流行,背后则是一幕幕触目惊心的数字与现象: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公款吃喝以千亿计,而大学生每年倒掉的饭菜总量,也可以养活大约1000万人!

  虽然说中国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带来了初步的国富民强,但中国并未富裕到可以任意挥霍的地步。据初步调查统计,中国每个家庭或每个饭店都约有10%左右的粮食被浪费掉,而与之对应的另一组数据则是,中国尚有占人口总数十分之一的贫困人口面临着饥饿的威胁——假如这个10%与这个十分之一能够相抵,则社会显然会因均衡而更加和谐;反之,则冲突而悖逆情理。

  在不经意的奢靡与浪费之间,更深层的忧虑则是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丢失。“勤俭”二字被“奢靡”掩盖,消费社会的无节制,则会伴随着国家与社会风气的衰落。正如法国哲学家卢梭所言:“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人们对官员腐败、道德失范的诟病,其实,无不能从对勤俭的传统价值的背弃上找到根源。而丢弃了“勤俭”,国家的富强,也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韩非子说: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斯言犹当为醒世警言。

  因此,我们当前完全有必要开展一场节俭养德的全民节约运动。既要管住公款吃喝的“大舌头”,又要抑制面子消费的“小冲动”,让节俭勤勉的正气压过奢靡浪费的歪风。其实,这场运动在去年年初的全民“光盘行动”已经开始,当时举国呼应,一时节约反浪费蔚然成风。今年,端午节豪华粽子的销声匿迹,也可以说是深受其影响的改观。但是,将“勤俭养德”化为每个公民的自觉习惯,将传统美德融入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建设之中,无疑还须持续深入的行动。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你准备好了么?




责任编辑:杨姗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