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县:移风易俗树新风 志愿服务暖人心
发表时间:2023-12-13    来源:

  扫墓祭祀是缅怀先人的传统习俗,与往年不同,今年的清明节、寒衣节、冬至等祭祀先人的节日,更多群众选择了绿色、环保的祭扫方式:他们或在“云祭扫”平台表达对逝者的思念,或让公墓管理人员代扫,或用鲜花替代烧纸……“祭扫在心不在形,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鼓励群众转变思想观念,用更安全、更环保、更文明的形式进行祭奠。”西平县文明办工作人员这样介绍道。

  祭扫新风尚,是西平县移风易俗的一个缩影。西平注重德化人心,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施策,引导群众自觉践行移风易俗新风尚。通过积极推进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破除封建迷信,反对盲目攀比;大力加强乡风民风建设,推动农村“软环境”与“硬环境”同步发展,不断提升乡村文明程度;开展丰富多彩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鼓励人人参与,引导群众在实践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破旧立新 孝老敬亲弘扬传统美德

  前不久,柏亭街道北关社区一位老人去世,家人为其办了一场简单又不失庄重的葬礼——全程没有吹吹打打,胸戴白花代替了麻衣孝服,火烧花圈换成了敬献花篮,大摆宴席改为同吃大锅菜……

  “大操大办不仅给家庭造成经济负担,也助长盲目攀比、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我们结合县里相关政策,制定了严格的丧礼办事标准,并召开群众代表大会,对殡葬改革制度大力宣传,获得了大部分村民的支持。一场丧事办下来,能为村民省去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的费用。开始的时候村民不理解,后来大家都明白了,大操大办不是孝道,孝老敬亲应体现在老人生前的赡养和关爱上。而不是老人去世后的盲目攀比。那除了浪费钱,没有一点用。”北关社区的工作人员这样说道。

   为引导市民树立文明、节俭、绿色的殡葬新风,破除丧葬陋习,西平县通过印发文件、宣传手册,组织移风易俗文艺宣传,拍摄短视频,入户走访等方式,要求各村居、社区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整治婚丧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

  敬老爱老,爱心午餐吃出幸福味道

  中午11点,西平县赵寺村的助老大食堂开饭了,村里老人结伴而来。“3块钱能买到两荤一素一汤,营养搭配好,味道也不错。”老人们纷纷竖起大拇指。助老大食堂面对70岁以上老人开放,按照早餐2元、午餐及晚餐3元的标准,解决老人年纪大做饭困难的问题。

  助老大食堂是赵寺村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赵寺村全村1400多人,70岁以上老人就有100多个。为解决老人们的子女忙、无暇照料的问题,赵寺村结合村民大食堂的长处,通过村里的补贴、爱心人士的捐赠以及村民大食堂的日常盈利,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们提供了美味可口的饭菜。

  百善孝为先,祭而丰不如养之厚。在西平县,“敬老宴”、“饺子宴”、义诊、义剪等各类助老志愿服务已成为常态,各社区、村居也纷纷开展“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通过榜样力量传颂孝老爱亲传统美德。西平县加大投入,完善养老体系建设,聚焦破解农村老年人“做饭愁、吃饭难”等问题,在全县20个乡镇、街道均打造了日间照料中心、暖心食堂等高标准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让老人安度幸福晚年。

  宣传引导 温情服务护航婚姻幸福

  “没想到现在结婚登记都这么有仪式感了,不再简单盖个章、拿本证就完事,各种有趣的小环节,不仅给我们新人留下了甜蜜的回忆,也让我们对婚姻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8月22日,拿到幸福的婚姻登记“红本本”,刚成为“新娘”的于婷婷感慨地说。

  当天,于婷婷和未婚夫来到西平县婚姻登记处,讲明来意后,工作人员先是拿来两张婚前调查问卷让二人填写,问卷通过5个方面的问题,让二人对如何经营婚姻、如何相互了解及婚姻相关法律等有了更多认识。随后工作人员为其办理结婚登记、举行颁证仪式,小两口宣读结婚誓词,签订婚姻家庭承诺书,并在“推动婚俗改革倡导简约婚礼”承诺墙郑重写下自己的名字。

  “西平县婚姻登记处积极发挥宣传和引导作用,通过设置这些浪漫的小环节,引导新人树立正确的婚俗观、恋爱观,倡导勤俭节约喜事简办、移风易俗喜事新办的新风尚。”西平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的工作人员介绍道。

  西平县大力倡导简约婚礼、低碳迎亲、随礼封顶,鼓励有条件的村(社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结婚礼堂,为村民婚庆嫁娶提供方便、节省开支。同时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倡导“三个一”(发一封倡议书、签一份承诺书、上一节文明培训课)等多种形式,进行高密度、无缝隙的宣传引导,倡树文明婚风。

  婚礼只是婚姻的开始,美好的婚姻需要经营。西平县联合社会心理服务组织,组建护航婚姻家庭辅导中心,除了开展婚前辅导外,在离婚前增设矛盾调解环节,引导办理离婚手续的夫妻接受调解,“劝退”离婚夫妇,“劝和”家庭关系。

  “目前,护航婚姻家庭辅导中心有志愿者近200人,这些志愿者没有工资,全凭一份热心与爱心守护市民的家庭幸福。”一位护航婚姻家庭辅导中心的志愿者表示。

  整合资源 文明实践实现“一站到底”

  村民在便民大厅办理业务,楼上的图书室里孩子们在认真学习,书法爱好者们在书画室练字……这是8月12日,西平县柏城街道北关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村民们学习、娱乐的一幕。

  据北关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北关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集便民服务中心、图书室、历史文化展馆、多功能室、书画室等于一体。同时通过整合管区党群服务中心、村级文化大院等现有资源,实现文化场所全覆盖。

  在盆尧镇,地方不大的日间照料中心内挤满了“摩拳擦掌”的志愿者和满脸笑容的老人。志愿者和老人们一起话家常,感受到天伦之乐。志愿者们分工协作,分糖果、切蛋糕、包饺子,忙得热火朝天。志愿者们还贴心地为老人们戴上了“生日帽”,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一颗颗真挚的心灵,洋溢出温情浓浓的敬老爱老氛围。

  生日会上,一位老人激动地对志愿者说:“几十年来都没过过生日,自己都不记得生日是几号,第一次和这么多人在一起庆祝生日,内心很感动,觉得很温暖,感谢国家、感谢社区、感谢你们这些志愿者还记得我们,为我们举办了这样一场难忘的生日会”。

  立足建好一个“服务阵地”、打造一个“服务链条”、推动一场“服务升级”,西平县不断探索“一站多点”运行模式,整合党群服务、便民服务、志愿服务,实现文明实践“一站到底”。

  如今,在西平县各个乡镇(街道)都能看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身影,不少村庄和社区打造了共建共享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优化实践站职能配置,实现空间功能叠加、公共土地资源共享、村庄(社区)文化再塑。实践站既是党员的教育空间、居民的议事空间,也是老人、儿童的学习、娱乐空间。各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配合基层治理工作,开展志愿服务、未成年人保护及培训活动,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成为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主阵地。

  “根扎得多深,我们的工作就能做得多实在。”西平县委宣传部的一位工作人员这样说道。目前西平县着力盘活整合现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实现“一个基地、N点辐射、多重功能、共享使用”,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深化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人人参与 志愿活动擦靓城乡容颜

  “我身体行动不便,今年又赶上大雨,眼瞅着地里的麦都熟透烂地里了,也没联系上收割机,咱们村的干部听说后,赶紧来俺家帮忙,不仅帮我把地里的粮食给收了,还替我联系了收购点把粮食高价卖出去了,真是太谢谢了。”宋集村村民宋大娘对着帮忙收割的几名志愿者,连连感谢。

  西平县宋集镇组织党员志愿者们帮助监测户、空巢老人户、无劳动力户收割小麦

  多年来,西平县宋集镇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利用休息日,坚持到村中孤寡、困难老人家中开展爱心服务,队员们对村中老人的情况都十分了解,为老人忙前忙后收拾完家,还会陪老人们唠唠家常,顺便帮老人包饺子、做面条,听老人说说心里话。冬季天气寒冷,队员们又会挨家挨户排除安全隐患,提醒老人们用电、用火、取暖安全。每逢佳节,队员们还精心准备文艺节目,为老人们送粽子、送灯笼、送对联的同时送上欢乐。

   一个个志愿服务的身影,成就了今日西平最美的风景。如今在西平县各社区、村庄,常年都能看到“红马甲”志愿者的身影,他们打扫卫生、维持秩序、公益宣传、扶残助孤……无数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志愿者们深耕在各行各业,发起成立“爱心粥屋”志愿服务队、每天坚持为环卫工人、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端上一碗热粥的志愿者吕大芳;热心公益事业、用爱心点亮西平温度的好邻居李敏杰;组建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致力于便民、心理疏导等公益活动10余年之久、开展便民志愿服务达600余次的张子正……他们行业不同,年龄各异,却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崇德向善。

   因“志”而行,由“愿”而动,聚光成芒,温暖全城。在西平县,“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都是受益者”的共建共享理念深入人心,志愿服务融入了每一个西平人的日常生活中,织就一幅文明和谐的城市新画卷。(西平县文明办)




责任编辑:肖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