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县多措并举共建共享生态宜居美丽新家园
发表时间:2023-06-09    来源:

  近年来,西平县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色引领、生态立县理念,以开展“六清”治理“六乱”为重点,以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为目标,全力推进、全域治理、全民参与,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先后被评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中国生态魅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先进集体。有以下主要做法。

  

  一、抓组织,上下联动,全力推进环境治理。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必须担当的政治任务、解决群众反映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体行动,统筹谋划、高位推进。一是健全组织体系。成立了全县人居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县有关领导任副组长,农业农村局、城市管理局、乡村振兴局、自然资源局等县直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总谋划、总调度、总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及综合协调、业务指导等4个专项工作组。各乡镇、村也成立相应组织,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组织体系。二是健全推进体系。充分调研,广泛论证,印发了《西平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方案》《西平县“四美乡村”建设实施方案》《西平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整治目标、工作重点、具体要求,指导全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有力有序推进。三是健全责任体系。实行县级领导分包乡镇、乡村干部包组包片责任制,实施网格化管理,形成层层有任务、人人有责任的工作格局。

  二、抓关键,统筹兼顾,全域开展环境治理。聚焦“四起来”,齐头并进,一体推进,确保整治成效。一是整治环境卫生,让农村“净”起来。集中开展全方位大扫除、大清洁、大整治,重点清理农村道路两侧、公共场所、庭院内外积存垃圾;加强对保洁公司监管,确保城乡环卫一体化落到实处;综合整治农村生活污水,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黑臭水体为重点,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水体净化、打通微循环等措施综合治理,逐步消除农村各类黑臭水体。例如,嫘祖镇以镇政府所在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为重点,采取先清理淤泥,后种植芦苇、水葫芦、荷花等方式净化水体,累计整治黑臭水体70余处。目前,全县265个涉农行政村脏乱差问题已得到解决。二是加大植树力度,让农村“绿”起来。各乡镇把国土绿化与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利用村内街道、庭院所有空隙地见缝插绿,做到应绿尽绿;对村内道路、公共场所、游园、庭院等进行绿化美化提升;推进宅旁、村旁、路旁、水旁“四旁”绿化,逐步实现道路林荫化、村庄果园化、农户花园化。例如,嫘祖镇组织各村收集花草种子,在各村自发种植虞美人、格桑花、鸢尾花、百日菊、二月兰等10多种时令花草,在兰衣赵村、焦湾村、张店村等村栽植樱花8万余株,形成了别具风格的樱花大道。目前,全县林木覆盖率达30%,265个涉农行政村已基本实现“绿”起来目标。三是实施“亮化工程”,让农村“亮”起来。在行政村村庄出入口、主街道和公共活动场所等重点部位安装夜间照明设施,有条件的村在背街小巷也安装照明设施,同时加强管护运行,方便了群众出行。目前,共新增安装路灯近3700盏;全县265个涉农行政村已全部实现“亮”起来。四是推进示范创建,让农村“美”起来。各乡镇结合文化特色、风俗习惯等实际情况,加强建筑风貌管控,在农村道路两旁根据不同季节种植不同类型草花,对乡村道路进行美化,积极创建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的“四美乡村”示范村和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以及整洁美、卫生美、绿化美、文明美、和谐美的“五美庭院”,示范引领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扮靓农村人居环境,促进村容村貌提升,实现“美”起来目标。先后涌现出出山镇牛昌村、嫘祖镇兰衣赵村、五沟营镇龙泉寺村、师灵镇苍王庙村、蔡寨乡冯新庄村、专探乡于庄村、老王坡管委会顾庙村等一大批高颜值“网红打卡村”。目前,全县共创建完成111个“四美乡村”示范村,23个“千万工程”示范村;已建成文化活动广场游园316个。

  

  三、抓结合,共融互促,全面深化环境治理。跳出“就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固定思维模式,与重点工作相结合,做到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一是与“厕所革命”相结合。因地制宜选择改厕模式,针对城郊村推行“完整下水道水冲式”厕所模式,如柏城街道办事处、柏亭街道办事处部分村改厕后的粪水、污水直接纳入城市污水管网。针对住房连排整齐规范的农户,推行“大三格化粪池模式”。针对较为分散的农户,推行“小三格式化粪池”模式。针对现有水冲式卫生厕所的农户,推行“卫生厕所+抽粪车+大三格化粪池”模式。针对正在使用沼气的农户,推行“水冲式厕所+沼气池”模式。2022年全县完成1.3万户改厕任务。二是与文明城市创建相结合。紧紧抓住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机遇,坚持人居环境治理和文明城市创建相结合,绘制文化墙、文化长廊,成立宣传队、秧歌队,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完善村规民约,坚持村民自治自管,改变群众不良习惯,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做到村村整治、家家行动、人人动手。落实“门前三包”(包干净、包整洁、包美化)制度,引导农户做到门前屋后见绿、见花,形成了有品位、有特色的新农村景观。三是与“五星”支部创建相结合。把“五星”支部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以创建“生态宜居星”为抓手,推进村庄环境“微治理”,打造有烟火味、乡愁味、文化味的美丽村庄。今年全县有215个村参与创建“生态宜居星”,西平县被评为全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县。四是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脱贫攻坚后评估考核重要内容,开展脱贫户、监测户环境卫生评比等活动,采取10分制,每周评比,逐户打分,以分奖物,既改善了户容户貌,又养成了良好卫生习惯,更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

  

  四、抓机制,常态长效,全程保障环境治理。注重完善机制,强化工作保障,坚持常抓不懈,实现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长效化。一是构建城乡环卫一体机制。县财政出资5000多万元购买社会服务,与金沙田环卫公司签订特许经营合同,实现城乡垃圾收集、转运、治理一体化。全县271个行政村全部按照不低于农村人口2‰的标准,组建保洁队伍,配备服装、清扫工具、垃圾箱桶、专用车辆,明确保洁人员工作职责,保证垃圾及时清扫,限时转运,全天保洁。目前,全县共配备保洁人员1774名。二是构建资金多元投入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政府统筹、群众自筹、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全力保障创建美丽乡村工作顺利推进。加大财政投入。发挥县财政引导、撬动作用,逐年加大投入,去年以来县财政投资2200多万元,对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奖补。争取项目资金。各涉农部门积极争取巩固脱贫成果、人居环境整治、公路养护、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项目资金1.7亿多元,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统一分配集中使用,最大限度发挥资金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充分发挥“一事一议”作用,鼓励群众捐资捐物、投工投劳,参与整治环境,打造美丽家园。去年以来,乡村群众自筹850多万元、成功人士出资2300余万元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三是构建观摩评比考核机制。每月组织一次由县四个班子领导、各乡镇党政正职、县直有关单位一把手参加的观摩评比活动,现场进行点评。乡、村不定期组织检查评比,传导压力,夯实责任。每次县观摩检查评比,对工作成效显著的乡镇通报表扬并挂红旗,对排序后三名的乡镇进行督导问责并挂黑旗。年终,对前三名乡镇分别奖励30万元、20万元、10万元,先进村各奖励5万元,对工作成效特别突出、给全县工作起引领作用的乡村,给予重奖;对落后的乡镇、村进行通报曝光,约谈相关责任人员,通过奖优罚劣,推动工作平衡持续开展。(西平县文明办)




责任编辑:肖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