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张玉滚、郭建华入选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8人获得了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发表时间:2019-09-06    来源:

  9月5日,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名单揭晓,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张玉滚入选敬业奉献类全国道德模范,开封市祥符区电影公司党支部书记、经理郭建华入选诚实守信类全国道德模范。至此,河南省共有20人被授予“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除此之外,河南省还有8人获得了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他们分别是:生前系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绿之风希望小学教师的李芳,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队长牛振西,新乡市诚城社区党委书记、河南诚城集团党委书记邓志军,漯河市临颍县公安局皇帝庙派出所指导员陈晓磐,平顶山汝州市金庚康复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宋兆普,濮阳市人民医院产科主任韦德华,安阳林州市红旗渠应急救援中心理事长杨永峰,周口市太康县常营镇五子李村村民赵志发。

  据了解,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自2007年启动,每两年评一次。为充分展示思想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凝聚全社会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以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进展新成就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今年3月起,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组织开展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按照从严把关、优中选优的原则,经过严格规范的评选程序,中央文明委决定,授予张富清等58位同志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授予张佳鑫等257位同志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小学校长的大情怀,十八载坚守小学阵地——张玉滚  

  看他沧桑的面庞,怎么也不像是三十多岁的人,实际上他是真正的八零后。张玉滚大学毕业后,应老校长的邀请,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了位于伏牛山深处的黑虎庙小学,在山沟里一干就是18个年头,最初是每月只拿30元钱补助、年底再分100斤粮食的民办教师,直到2012年6月才转为正式在编教师。

  张玉滚说,“孩子们走出大山的梦想是我最大的梦想”。18年来,黑虎庙小学的老师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他一直坚持在这偏远的山区,固守一份淳朴与清贫,无怨无悔,用无限的师爱陪伴乡村孩子们成长。

  由于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张玉滚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师,小学五门课程,他样样精通,而且从不耽误一节课,千方百计上好每一节课。数学课上,张玉滚运用直观教学法,和孩子们一起制作钟表表盘、正方体、长方体等教具;科学课上,他带领孩子们去野外观察,自己动手做实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学校缺少体育设施,大课间时,他就和孩子们围成一圈玩抵羊斗鸡,活动课还经常领孩子们去爬山。

  在张玉滚心中,孩子们上课是天大的事,无论如何都耽误不得。2013年10月,张玉滚骑摩托车到镇上,由于摩托车刹车失灵,撞上一块大石头,张玉滚摔晕过去,差点掉下悬崖。在医院住了没几天,他就急着回学校,在妻子的搀扶下站上讲台。望着讲台上头裹纱布的张老师,憨厚朴实的山里娃喊出“老师好”后,禁不住哭成一片。

  由于张玉滚和其他老师的执着坚守,黑虎庙小学不仅顽强地“生存”着,而且孩子们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走出大山。先后有21名学生考上大学,有的还读了研究生。

  2001年至2006年,学校到山外不通车,要想走出大山,得沿着山脊上牛羊踩出的小道,翻山越岭,走到最近的镇需要10多个小时。学习教材、生活用品,样样都得从镇上用扁担挑回来。张玉滚肩不离担,担不离肩,风里来雨里去,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汗。5年间,张玉滚就是这样把自己“铆”在大山深处,靠着一根扁担,为孩子们挑来学习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们的希望。

  张玉滚几乎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上。2006年,学校要盖新校舍,运材料格外难。又赶上农忙季,建筑队的民工都回家抢收抢种去了,搬砖运料就落在张玉滚身上。他驾驶一辆摩托车,镇上学校两头跑。上山撬石头,下河挖砂土,运水泥、搬砖头、平地基,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劳作,等到新校舍盖好时,他已瘦得脱了相。

  黑虎庙小学原来没有食堂,孩子们从家里带米面馒头,自己生火做饭,每天烟熏火燎,年龄小的孩子做的饭还总是半生不熟。2003年,食堂虽然建好了,可是给的工资少,没人愿意来做饭。万般无奈,张玉滚劝说妻子张会云来学校给学生们做饭。就这样,张玉滚和相濡以沫的妻子用无私坚守和奉献精神,守护着山村里的孩子们。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张玉滚爱教育、爱学校,更爱孩子。全校75个孩子,40多个学生在校住宿,这些孩子中有三分之一是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还有些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张玉滚把这些情况摸得一清二楚,谁家孩子爷爷奶奶年纪大了,需要格外操心;孩子们都在哪儿住,谁上学需要接送,他都一一记在心上。

  为了孩子,张玉滚练就一身过硬的好本领,掂起勺子能做饭,拿起针线能缝纫,课桌椅坏了他来修,校舍破了他来补。18年来,每逢雨雪天,他都亲自负责接送学生,从来没有让一个学生发生过安全事故。学生们有个头疼脑热的,他总能第一时间发现,办公室的药箱里常备着感冒发烧药;有的学生一时交不上餐费,他就悄悄掏腰包垫上。学生因贫困而面临失学时,他主动拿出工资垫付学生学费,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资助了300余名儿童,没有让一个学生因家穷而辍学。

 

  “只要乡亲们喜欢看,俺情愿当一辈子乡村放映员”——郭建华 

 

  上世纪70年代,郭建华有幸当上了一名农村放映员,拉板车、抬机器,走村串乡,吃百家饭,可以说和电影、和父老乡亲们、和可爱的孩子们都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天都能听到、看到、感受到农民对电影的那份喜爱和渴望,也正是他们的需要和电影的魅力在激励着她,越干越有劲,越干路越长。郭建华说:“只要乡亲们喜欢看,俺情愿当一辈子乡村放映员。”一句承诺让她坚守放映工作43年,成为了跨世纪的农村放映员。她始终把能为农民多放一部好电影,能让农民多看一场好电影作为人生追求。在她当放映员的19年里,亲自为观众放映13000多场电影,在她当站长和经理的24年里,共组织放映了故事片、科教片14万多场次,观众高达上亿人次。

  电影是她的生命,农民是她的亲人,她舍小家为大家,能在放映中坚守43年,她要感谢她的家人、她的爱人和她已经离开人世的母亲。她的丈夫在广州部队当时是一名优秀的军医,在她忙于为群众放电影而不能随军的情况下,他放弃了部队优厚的待遇,回老家当了一名普通的医生。每当夜幕降临、星光初上,人们劳累一天走进家门、万家团圆的时候,就是她挂银幕、架机器、放电影最忙的时候。当她忙至深夜,电影散场,骑行在村间坑洼不平泥泞的道路上的时候,也是她的丈夫怀抱孩子给她做的饭菜热了又凉、凉了又热的时候,更是他焦虑不安、倚门盼望她平安归来的时候。

  2014年3月17日上午,在焦裕禄书记的遗像前,她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她激动地向总书记汇报说:“当年的焦书记在大风雪中拉着板车为人民去送救命粮,在他的精神感召下,我从当年的拉板车到今天的开汽车,为人民送去的是精神食粮,今后我要组织放映更多更好的优秀电影,为人民送去更丰富的精神食粮,让焦裕禄精神发扬光大、代代传颂!”

  为了让群众实现物质与精神双脱贫,郭建华将关注的目光更多投向精准扶贫、文化扶贫。郭建华认为,“借助放映优秀的国产科教片,可以传播科普知识和实用技术,寓教于乐,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在看到、看好电影的同时,树精神、增智力、长志气,进一步增强群众脱贫主体意识,增强脱贫致富本领,享受到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农民喜爱的银幕高高挂起来,让农村文化活动真正火起来,让父老乡亲真心乐起来,让精神文明建设传播开来。

    




责任编辑:吴蕾
×